其他
首次!全国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亮出绩效考核成绩单
(一)功能定位不断落实: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效率持续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效果逐步显现、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不断增强方面。
1.医疗服务效率持续提升。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数13.6亿,较2016年增长9.93%,出院人次数8047万,较2016年增长13.8%,均高于在职职工数和床位数的增幅。平均住院日9.1天,较2016年下降0.4天,床位使用率99%,时间消耗指数逐年降低。与2016年相比,日间手术人数增加近74万,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提升2.93%。
2.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效果逐步显现。
2016年至2018年,三级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下转人次数逐年上升,其中2018年向医联体内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下转患者人次数累计达到1301.73万人,较2016年增长45.45%,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数比不断下降,适宜患者向下转诊成为趋势。
3.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不断增强。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27.4%,微创手术占比15.9%,四级手术比例16.4%,均较2016年有所提升,三级公立医院综合诊疗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提升:主要表现为患者安全不断加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临床检验可比性持续提高、临床用药更趋合理。
1.患者安全不断加强。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48%,I类切口感染率为0.71%,均较2016年有所下降。其中,上海市在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位于各省份前列的情况下,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I类切口感染率全国最低。
2.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近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技术难度(体现医疗技术难度的主要指标为CMI值、四级手术占比等)稳中有升,综合医院CMI值由2016年1.015增加至2018年1.016,其中,北京市(1.30)、上海市(1.13)位于全国前列;西藏自治区CMI值3年间提高0.11,进步最快。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诊疗病种覆盖面逐年增加,DRG组数中位数由2016年的530组增加至2018年的563组,其中综合医院DRG中位数达到617组,较2016年增加28组。
3.临床检验可比性持续提高。
近3年,参加室间质评的三级公立医院从1394家上升到1527家。
2018年全国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中位数为75%,较2016年提升3.4个百分点,合格率中位数基本稳定在96%左右,表明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可比性得到提高,为检验结果互认打下基础。
4.临床用药更趋合理。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约为37.78DDDs,优于40DDDs的国家要求。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病房(区)医嘱单(处方)点评率、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和占比逐年提升。
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达到52.25%(该指标是指有基本药物的处方占总处方的比例),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5.38%(该指标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用药中含有基本药物的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比例),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达到92.21%(医院使用的国家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用量与同期同种药品用量之比)。
(三)医院运营与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能力持续改进、医药费用增幅趋于平稳、收支结构不断优化。
1.内部管理能力持续改进。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诊疗率达42.02%,较2016年上升12.36%。3年来,参评电子病历水平分级的三级公立医院从994家上升到1764家,参评率达94.58%,全国平均级别从2.22上升至2.72。
上海、江苏、云南等地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相对较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达到7级,为目前全国最高。
大部分医院能够制定大型医用设备预防性维护维修计划,大型医用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开展较好。2018年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阳性率达83.26%,比2016年上升2.25个百分点。
2.医药费用增幅趋于平稳。
与2016年相比,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9.36%、6.03%),增速放缓且低于同年GDP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下降(分别下降15.25%、3.38%),体现了三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呈现整体平稳趋势,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3.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三级公立医院收支结构呈现“三升三降”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收支结余稳步提升(具体数据见下图1至图3),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务人员劳务价值进一步体现,医务人员收入逐步改善,医院整体运营效率稳步提升,“腾笼换鸟”调结构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见图4)、资产负债率(见图5)、辅助用药收入占比稳步降低,三级公立医院正在逐步转变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医院运行成本合理降低,节约型医院建设稳步推进。财政直接补助比重增加。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财政直接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为7.73%,较2016年和2017年分别提高0.24%和0.29%。其中,15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补助占比最高的5个省份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北京市、江西省和山西省,最低的5个省份是湖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湖北省。
1.人员结构基本合理。
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护比为1:1.58,超过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达到1:1.25的目标要求,每名执业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日趋下降,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基本保持在0.82的水平。
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为16.44%,比2016年提升0.97个百分点。大部分省份三级公立医院的麻醉医师占比约为3%-5%,儿科医师占比约为4%-7%,重症医师占比约为0.2%-2%,病理医师占比约为0.4%-1.6%,中医医师占比约为3%-10%。 2.人员培养能力有所提升。
医院同期招收进修总人数、教育教学培训人次数逐年提升,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发表教学论文数量、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2018年,92.23%的医院有符合统计条件的考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为77.47%,比2017年提升1.99个百分点。 3.学科建设能力不断加强。
2018年80.34%的三级公立医院获得科研经费支持,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的医院占比达5.64%。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达1305.93万元,较2016年增长165.96%。
科研经费总量位于全国前5位的医院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4.“两个允许”政策积极落实。
通过探索完善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科学评价医务人员劳动付出,不断优化人员支出结构,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从2016年32.56%上升至35.45%,体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技术劳务价值不断提升。
(五)患者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4分和90分。
门诊患者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湖南省、江苏省、山东省、江西省和浙江省;住院患者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湖南省和河南省。
其中,湖南省、山东省、江苏省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满意度都相对较高。门诊患者对护士沟通、医生沟通和医务人员回应性的满意度最高,对挂号体验、环境与标识、隐私保护的满意度偏低。
住院患者对医务人员对患者家属态度、医务人员回应性和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最高,对出入院信息及手续、医生沟通、饭菜的满意度最低。
(六)委属委管医院国家队作用凸显。2018年44家委属委管医院平均住院日为7.7天,床位使用率达105%,运行效率高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平均水平。80%的委属委管综合医院各维度表现均较为突出,其中21家综合医院的科研经费总额都在5000万元以上,体现了委属委管医院在科研创新方面的龙头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